更多礼仪资讯,尽 在国民的潜意识中,人们往往只会关注到身边有形的浪费,如浪费粮食会受谴责,破坏土地资源会被追究责任,而一些无形的浪费,如一个人才被闲置多年没安排工作,博士生争着去当中学甚至小学老师等,则并没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。这种意识上的认知落差,反映出人才浪费的“隐性”特质,更折射出社会对人才浪费严重性的关注和重视明显不足。
从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现状看,人才的供求矛盾较为突出。一方面,一些单位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十分稀缺,市场上甚至出现“千金难求一才”的现象。另一方面,大量求职者遭遇就业困境,难觅满意的工作岗位。人才市场上“滞销”和“脱销”共存的现状,反映出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,折射出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,也凸显出人才浪费的深层次根源——我们的人才培养机构未能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出合格人才。就现实看,一些培养机构在人才培育上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,没有按照现代化建设需要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培养出的“产品”缺乏特色和社会竞争力,造成人才产品的被动性“积压”。
当然,除了“生产”环节外,人才“产品”的交易、流通和消费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人才浪费不可忽视的因素。比如目前,一些单位员工面临着不能“大施其能、尽展其才”的现实困境,机关、事业、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鸿沟仍十分明显,体制性障碍因素还大量存在,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人才“想出去的出去不了,想进来的进来不成”。“不求所有,但求所用”的人才“柔性流动”机制,虽然已经在某些地区和单位试用,但尚未成为主流。人才流动要跨越部门界限,“变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”,路途仍然十分遥远。
如果从经济学学理层面来解析,我们不难看出,与土地、资本一样,人才也是一种“生产要素”,并且是一种更重要的“生产要素”,因为人才是对土地等资源进行“科学组织”和“整合生产”,从而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。从这个层面而言,人才资源是一种比土地、资本等要素更为稀缺的社会资源。而越是稀缺的资源,其社会价值就越大,浪费的社会成本就越高。正是基于此,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”才会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,“人才强国”才会成为我们的治国方略,人才浪费才会成为最大的社会浪费.
|